八年级《与朱元思书》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(精选9篇)

《与朱元思书》08-0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,下面是人美心善的小编飞白为家人们分享的9篇与朱元思书的相关范文,仅供参考,希望大家能够喜欢。...

《与朱元思书》08-0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,下面是人美心善的小编飞白为家人们分享的9篇与朱元思书的相关范文,仅供参考,希望大家能够喜欢。

八年级《与朱元思书》原文翻译 篇一

风停了,烟雾都消散尽净,天空和群山融为一色。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,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,时而向东,时而向西。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,山水奇特独异,天下独一无二。

水都是青白色的,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。一直看下去,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都可以看得很清楚,毫无障碍。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,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。

江两岸的高山上,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,让人心生寒意,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,往高处和远处伸展;群山竞争着高耸,笔直地向上,直插云天,形成无数山峰。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,发出泠泠的响声;美丽的鸟相互和鸣,鸣声嘤嘤,和谐动听。蝉长久不断地鸣叫,猿不停地啼叫着。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,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,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;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,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,就会流连忘返。横斜的树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,即使在白天,林间也昏暗如黄昏;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,有时还能露出阳光。

《与朱元思书》原文和译文 篇二

原文

风烟俱净,天山共色。从流飘荡,任意东西。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,奇山异水,天下独绝。

水皆缥碧,千丈见底。游鱼细石,直视无碍。急湍甚箭,猛浪若奔。

夹岸高山,皆生寒树,负势竞上,互相轩邈,争高直指,千百成峰。泉水激石,泠泠作响;好鸟相鸣,嘤嘤成韵。蝉则千转不穷,猿则百叫无绝。鸢飞戾天者,望峰息心;经纶世务者,窥谷忘反。横柯上蔽,在昼犹昏;疏条交映,有时见日。

译文

风和烟都散尽了,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。(我的小船)随着江流飘荡,时而偏东,时而偏西。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,奇异的山水,独一无二。

江水都是青白色,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。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,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,毫无障碍。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,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。

江两岸的高山上,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;山峦凭借着(高峻的)地势,争着向上,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,笔直地向上,直插云天,形成了无数的山峰。(山间的)泉水冲击着岩石,发出泠泠的响声;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,鸣声嘤嘤,和谐动听。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。极力追求名利的人,看到(这些雄奇的)高峰,(就会)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。心;治理政务的人,看到(这些幽美的)山谷,(就会)流连忘返。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,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;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,有时还可以(从枝叶的空隙中)见到阳光。

注释

(1)《与朱元思书》,选自《艺文类聚》(中华书局1982版)卷七。本文是作者写给朱元思讲述行在旅途所见的信。吴均(469—520),字叔庠。吴兴故鄣(今浙江安吉县)人。南朝梁文学家,史学家,其作品收集在《全梁文》《艺文类聚》里。 书:信函,是古代的一种文体。

(2)俱:全,都。

(3)净:消散尽净。

(4)共色:一样的颜色。共:相同,一样。

(5)从流飘荡:(乘船)随着江流飘荡。从,顺,随。

(6)任意东西:任凭着船按照自己的意愿,时而向东,时而向西。东西:方向,在此做动词,向东向西。

(7)自富阳至桐庐:此句中的富阳与桐庐都在杭州的境内,富阳在富春江下游,桐庐在富阳的西南中游。如按上文“从流飘荡”。则应为“从桐庐至富阳”,可能为作者笔误。自:从。至:到。许:表示大约的数量,上下,左右。

(8)独绝:独一无二。独:独特。 绝:妙到极处

(9)皆:全,都。

(10)缥碧:原作“漂碧”,据其他版本改为此。青白色。

(11)游鱼细石: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。

(12)直视无碍:可以看到底,毫无障碍。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。

(13)急湍:急流的水。

(14)甚箭:“甚于箭”,比箭还快(胜过箭)。 甚:胜过。 为了字数整齐,中间的“于”字省略了。

(15)若:好像。

(16)奔:动词活用作名词,在文中指飞奔的骏马。

(17)寒树: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,形容树密而绿。寒,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。

(18)负势竞上:山峦凭借(高峻的)地势,争着向上。 负:凭借。竞:争着。上:向上。这一句说的是“高山”,不是“寒树”,这从下文“千百成峰”一语可以看得出来。

(19)轩邈: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。轩,高。邈,远。这两个词在这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。轩邈,向高处向远处生长。

(20)直指:笔直地向上,直插云天。指:向,向上。

(21)千百成峰:意思是形成无数山峰。

(22)激:冲击,拍打。

(23)泠(líng)泠作响:泠泠地发出声响。泠泠,拟声词,形容水声的清澈。

(24)好鸟相鸣:好,美丽的;相鸣,互相和鸣,互相鸣叫。

(25)嘤(yīng)嘤成韵:鸣声嘤嘤,和谐动听。嘤嘤,鸟鸣声。韵,和谐的声音。

(26)蝉则千转(zhuàn)不穷: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叫。则:助词,没有实在意义。千转:长久不断地叫。千,表示多。转,同“啭”(视版本而定),鸟婉转地叫,鸟鸣声。这里指蝉鸣。穷,穷尽。

(27)无绝:就是“不绝”。与上句中的“不穷”相对。绝:停止。

(28)鸢飞戾天;出自《经·大雅·旱麓》。老鹰高飞入天,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名利的人。鸢,俗称老鹰,善高飞,是一种凶猛的鸟。戾,至。

(29)望峰息心: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,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。 息:使……平息,使动用法。

(30)经纶世务者:治理政务的人。经纶:筹划、治理。

(31)窥谷忘反:看到(这些幽美的)山谷,(就)流连忘返。反:同“返”,返回。窥:看 。

(32)横柯上蔽:横斜的树木在上边遮蔽着。柯,树木的枝干。 蔽:遮蔽。

(33)在昼犹昏:即使是在白天,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。 昼:白天。犹:好像。

(34)疏条交映: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。疏条:稀疏的小枝。交:相互。

(35)见:看见。日:太阳,阳光。

小学语文《与朱元思书》课件 篇三

教学目标

1、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。

2、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。

3、熟练地背诵课文。

教学重点

1、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。

2、疏通文意并熟练地背诵课文。

课前准备

1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认知生字:湍轩邈泠嘤鸢窥柯

2、熟读课文,了解大意。

3、阅读《三峡》,准备比较阅读。

课时安排

一、教学设计导入

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。大家一定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《三峡》吧?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、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,充满了诗意,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文章《与朱元思书》。大家可以通过比较阅读,看看两篇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异同。

二、板书课题。

检查预习,识记生字

缥(piǎo)、湍(tuān)、轩(xuān)、邈(miǎo)、泠(líng)、嘤(yīng)、鸢(yuān)

窥(kuī)、柯(kē)

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,从字的音、形、义三方面理解、认记,可以让学生大声读一读,动手写一写。

三、朗读课文,疏通文意

1、朗读课文

要求: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,感知课文内容。注意语气,突出重音,节奏鲜明,速度稍缓。

2、疏通文意

a、先自主学习,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难懂的词语,由教师提问或者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解答。

补充注释:

风烟俱净:全,都。

任意东西:任凭江流飘荡而或东或西。

一百许里:余。

天下独绝:极顶。

急湍甚箭:湍,急流。甚,胜过,超过。

泉水激石:冲击,冲刷。

好鸟相鸣:美丽的鸟儿。

在昼犹昏:犹如,如同。

b、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,对搞不懂的问题,通过学习小组,合作探究,相互质疑解答,弄懂全篇。

c、课堂交流,翻译全文,教师点拨。

d、继续朗读课文,以至成诵。

四、理解课文内容

(教师导学)

通过以上学习,我们疏通了文意,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。若要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,还应怎样做呢?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,提出问题,供大家讨论。

(教师引导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集中归纳到以下几点,通过合作探究,做出解答,最后统一认识)

1、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?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。

2、划分本文结构,概括段落大意。

3、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?目的是什么?

4、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?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?

5、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?

(明确)

1、本文主要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奇山异水。中心句是“奇山异水,天下独绝”。

2、第一段总领全篇,点明“奇山异水,天下独绝”;第二、三段分写,紧承上文,具体而细致地分别描写异水和奇山。

3、主要采用了描写的手法,表现了山川的景色,突出了富春江(一百许里)水之清澈和两岸夹山之高峻。

4、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。从“鸢飞戾天者,望峰息心;经纶世务者,窥谷忘反”可以看得出来。

5、本文是一篇骈体文,语言优美,采用

(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主讲,结合学过的课文《陋室铭》,指导学生能分辨课文中的骈句和散句即可,不必细究)

五、探究景物描写的特点

请学生谈谈本文在景物描写上的特点,并用同样的方法,做口语片断练习。

教师提示:

1、抓住了景物的特点,突出了“奇山异水”。

2、按地点转移,由近及远的顺序写:从流飘荡,俯视碧水,仰观青山。

3、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,富于生机:水皆缥碧,千丈见底(夸张);急湍甚箭,猛浪若奔(比喻、对偶);负势竞上,争高直指(拟人);泉水激石,泠泠作响;好鸟相鸣,嘤嘤成韵(对偶)……

4、详写山,略写水。疏密有分,轻重有度。

六、拓展延伸,比较阅读

教师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《三峡》,熟悉文章的内容。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。鼓励学生放开谈,随意谈。学生边谈,教师边归纳,写在黑板上。

1、相同之处:

都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,突出描写了山水的景色,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欣赏和热爱之情。

写水都提到了水大浪急。

都侧重写山,突出了山势高峻。其中也都提到了密林,泉水,猿啼……

2、不同之处:

写作目的不同:《三峡》主要是为了客观地介绍地理知识,而《与朱元思书》则突出了对大自然的赞赏,而且写出作者的内心感触。

在描写上:《三峡》在写景色方面突出了四时的变化;写山时,还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。

在形式上:《三峡》是散文,而《与朱元思书》是骈文。

(这一环节,学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,不必强求。教师要略加点拨,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)

七、教师小结

山川景色,古来共谈。当我们手捧书卷,领略这些美文的时候,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,眼观自然之象,耳听天籁之音,身感物外之趣,杂念顿然消逝,心灵得以净化。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希望有朝一日,我们真的能背起行囊,踏遍祖国的青山绿水,饱览大自然的旖旎风光。

八、作业

1、完成课后练习。

2、游览当地的山川等名胜,写一篇游记。

点评:

本教学案例根据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能力,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。教学目标既切中教材的知识点,又把握住教材的人文因素,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。强化基础训练,重视知识积累,符合本学段学生的需求。感悟体味语言,则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特质。朗读和背诵是教学文言文行之有效的方法,在本教案中得到较好的体现。

问题的设置富于启发性,能充分引发学生的想像,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。尤其是比较阅读,是本教学案例的一大特点,它不仅有利于温故而知新,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,而且作为一种教学方法,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借鉴。另外在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方面,在培养学生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的学习方式等方面,也都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。

八年级《与朱元思书》艺术手法 篇四

《与朱元思书》保持了骈文的特点,文章基本遵循骈文的要求,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,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,如“泉水激石,泠泠作响;好鸟相鸣,嘤嘤成韵”、“蝉则千转不穷,猿则百叫无绝”。这就取得了句式整齐、音韵和谐、对比立意、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,读来朗朗上口,节奏感极强。但文章又有异于当时一般的骈文,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,体现了可贵的突破与创新。其一,在四字句、六字句中运用了“鸢飞戾天者,望峰息心;经纶世务者,窥谷忘反”这样的五字与四字交替运用的句式,这就避免了骈文刻板划一的弊病,使语言显得活泼洒脱;其二,文章前半部分几乎没有对偶,无异于一般散文(尤其是第一节),后半部分则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对偶句,这样骈散结合、疏密相间的安排,使语言灵活多变,更具韵律美;其三,文章没有像一般骈文那样堆砌典故,甚至故意用冷字僻字。写景状物,力求准确传神,这使文章语言显得清新自然,生动流畅,在当时以绮丽浮靡为主流的骈文中显得卓尔不群,超凡脱俗。

《与朱元思书》篇幅虽短,但很讲究章法。文章首段以“奇山异水,天下独绝”八字总领全篇,二、三两段分承“异水”和“奇山”两方面,环绕“独绝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,结构上纲举目张,脉络分明。写景顺序上先“水”后“山”,由近及远,逐层展开,符合“从流飘荡”的观景习惯,条理清楚。写景重点上,全文详写“山”略写“水”;写“水”的部分,详写静态略写动态;写“山”的部分,详写动态略写静态。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,又显得详略适宜,轻重有度。

小学语文《与朱元思书》课件 篇五

教学目标

1、学习积累文言词语,感知课文大意。

2、熟读并背诵课文,品味写景佳词妙句,提高审美能力。

3、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能力。

教学重点

反复朗读课文,并熟读成诵,积累文言词汇,体会作者寄情于奇山异水的审美情趣,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能力。

课前准备

学生

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,反复朗读课文,直至熟练背诵。爱好美术的同学可以通过绘画展示文中美景,也可选择与美文相配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。

教师

搜集有关资料,制作多媒体课件;可教授记忆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记忆。

课时安排

一课时

教学内容

《与朱元思书》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述说行旅所见的信,寥寥百余字,将富春江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。文章语言精练生动,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背诵、通过联想与想像,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,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境。

教学设计

恰当导入

1、可以由美景图片导入,也可以播放富春江山水的录像,渲染气氛,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。

2、可以放《高山流水》等古筝曲,让学生想像,音

同学们,你到过富春江吗?它位于浙江省境内,是全国闻名的胜景之一。自古以来,多少文人墨客撰文盛赞过它,其中最有名的是古代文学家吴均的《与朱元思书》,在文中,作者给出“奇山异水,天下独绝”的赞誉。这篇与一般书信不同的写景小品文,向我们展示了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色。现在,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,去饱览一下富春江的美景吧!

(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)

课题:与朱元思书吴均

目标:

◆学习积累文言词语,感知课文大意。

◆熟读并背诵课文,品味写景佳词妙句,提高审美能力。

◆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能力。

整体感知

1、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,认真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词语。

缥碧甚箭轩邈泠泠千转直视无碍千百成峰

鸢飞唳天望峰息心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

(有条件的可利用课件或投影出示字词,学生识记)

2、教师导读:

阅读文言文要掌握合理的方法与步骤。(方法适当也可以提高阅读效率)

熟读全文,把握大意,识记词语,揣摩句意。

直译为主,辅以意译,难句标出,精读分析。

感情朗读,弄懂其义,省略补出,圈点画批。

(对以上方法稍加解释指导,引导学生在诵读直至背诵时,展开联想与想像)

合作学习

1、学生在教师的学法指导下,自由朗读课文三遍;然后,展开小组竞赛;竞读后每组参与朗读评价,教师参与学习过程。

2、学生同位合作看注释讲内容(直译即可)。各小组互相帮助,理清句子大意。

3、学生直译后,各组进行质疑,互相解答,教师随时点拨,并加以补充。

研读赏析

学生可以自主探究提出问题,教师帮助归结:

1、“奇山异水,天下独绝”,山水“奇”“异”在哪里?

2、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景的?

3、找出总结全文的句子和表明作者乘船出游的句子。

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讨论,讨论后教师帮助明确:

1、要求学生学会复述文章内容,进一步熟悉课文,特别是二、三段:水之清澈(“千丈见底,直视无碍”),山之峻峭(“争高直指,千百成峰”),进一步领略文中的美景,同时可以参照课文后的补白。引导学生用重复性和改造性复述两种方法,对课文进行重点赏析。

2、本文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进行写作,指导学生学习写景的方法。

3、总结全文的句子:“奇山异水,天下独绝”;表明作者乘船出游的句子:“从流飘荡,任意东西”。

体验

1、反馈巩固

教师指导学生当堂背诵,可运用“联想记忆”法和“画面记忆”法进行背诵。(先讲方法,后背诵)

2、探究想像

作者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流连忘返,发出了“鸢飞唳天者,望峰息心;经纶世务者,窥谷忘反”的感叹。思考一下,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?

讨论后可达成共识:作者由景生情,因情明志,既表现了富春江的魅力,也表现了鄙弃名利的思想。这种寄情山水的写法在本册的《小石潭记》和《醉翁亭记》中可以再次学到。

拓展练习

1、背诵并默写课文,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。

2、查询搜集有关富春江的地理位置、风土人情等人文背景的资料或有关诗文。

3、假如你是一位导游,你怎样向游客介绍富春江的美景呢?请你以“我说美丽富春江”为题,写一篇解说词。(可以模仿《话说长江》)

板书设计

与朱元思书

吴均

总叙:景色奇特秀丽爱慕自然

分叙:奇山异水独绝志趣高洁

八年级《与朱元思书》赏析 篇六

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桐庐至富阳途中所见,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,它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,使人读后悠然神往,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;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。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,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,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。

全文分三段。首段是总写,勾勒全景,写出富春江山水之美。第二段承上写“异水”。第三段进而写“奇山”。

此文词采隽永、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,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描写景物特色鲜明,有明朗洒脱的画意,情景兼美,辞章俱佳,能给人以美的享受、心灵的愉悦。

《与朱元思书》课文知识点 篇七

文学常识

1、《与朱元思书》的作者吴均,字叔痒,南朝梁代文学家。吴兴故章人。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,有人仿效他的文体,称“吴均体”

语音

缥(piǎo)碧 无碍(ài) 负势竞(jìng )上 泠泠(líng)作响

嘤嘤(yīng )成韵 鸢(yuān)飞戾( lì )天

互相轩(xuān )邈(miǎo )

通假字

1、蝉则千转不穷 “转”通“啭”:鸟叫声

2、窥谷忘反 “反”通“返”、返回。

3、有时见日 “见”通“现”:显现,显露。

古今异义词

好鸟相鸣,嘤嘤成韵。好:古义:美丽的,今义:坏的反面。

词类活用

猛浪若奔 “奔”, 动词做名词:指飞奔的马。

一词多义

蝉则千转不穷。(尽,完 )

欲穷其林。(走完,穷尽 )

猿则百叫无绝( 停止 )

空谷传响,哀转久绝。( 消失 )

鸢飞戾天者,望峰息心。( 至 )

果如鹤唳云端。( 叫 )

古今异义 篇八

许古义: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。例句: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。

今义:或许,应允,赞许等。

奔古义:指飞奔的马。例句:猛浪若奔。

今义:奔跑,飞奔。

经纶古义:筹划、治理。例句:经纶世务者。

今义:规划,管理政治的才能。

戾古义:至。例句:鸢飞戾天者。

今义:罪恶。

古今异义 篇九

(1)许:

古义: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,左右。例句: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。

今义:或许,应允,赞许等。

(2)奔:

古义:本文是动词作名词,指飞奔的马。例句:猛浪若奔。

今义:奔跑。

(3)穷:

古义:不停地,穷尽。例句:蝉则千转不穷。

今义:贫穷。

(4)戾:

古义:至,到达。例句:鸢飞戾天者。

今义:罪过,乖张。

(5)经纶:

古义:筹划、治理。例句:经纶世务者。

今义: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。

(6)窥:

古义:看,观察,侦查。例句:窥谷忘反。

今义:从小孔、缝隙或隐蔽处偷看。

上一篇:安全月征文优秀范文11篇
上一篇
下一篇